“对企业而言,在优势发挥到最大的前提下,其他环节采用第三方辅助模式,而环环亲力亲为很难将每个环节都做到尽善尽美。”5月16日专业在线股票配资网,西南证券研发中心副所长、医药首席分析师杜向阳在首届华夏大健康产业ESG发展大会暨2024“蒲公英指数”报告发布会上表示。
好的街道是需要精心设计的。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最近发布《街道设计指南》,提出了街道设计的八项原则。
《街道设计指南》主要起草人之一葛岩告诉第一财经,《街道设计指南》的目标,就是让更多的人可以走到街道上,因为步行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2020年,南京东路步行街从河南中路拓展到外滩。武康大楼斜对面的街角设计,为游客提供了停留打卡的空间,助推了这一网红街区的诞生。
1月底,文旅部公布第三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全国新增102处,上海愚园路风貌街区、莫干山路艺术街区、夜虹桥潮流街区等入选。在从上海发源进而风行全国的城市漫步(Citywalk)风尚中,街道品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喧闹的网红街道背后,哪些设计起到了推动乃至点睛的作用?设计如何更加人性化?
近年来各地网红道路层出不穷,设计师的创新往往起到重要作用。这一现象背后,是“小街区密路网”理念引领的街道设计热潮。
2016年,上海编制出版了全国第一部城市街道设计导则《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总结了上海的城市肌理特征,提出保护街道的多样性、街道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强调开放式街区的理念。这项导则对全国各地的街道设计产生了全面的影响,很多城市开始编制本地的街道设计导则,融入地方特色。
《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的主编单位之一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跟踪上海街道变化情况,结合在全国各地的设计经验,继续推动这项研究。《街道设计指南》主要起草人之一、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葛岩告诉第一财经,在以往的街道设计中,路面上的问题和路边的问题是分开考虑的,也就是交通通行和沿街建筑各有自己的技术要求。无论从人的需求还是从城市风貌的角度考虑,两方面都应该结合起来。
2018年,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启动新的研究,研究团队历时五年,于2023年底编制完成并正式发布《街道设计指南》。这本70余页的小册子,与当前街道发展的需要直接相关。例如其中的密路网小街区概念,已被各地接受,人们认为这样的街道尺度更符合人性。
不同类型街区,不同设计原则
《街道设计指南》把街道分成四个主要类别:商业街道、生活街道、景观街道和通行街道,设计上各有侧重。但在实际生活中,这四类街道往往融合在一起。比如上海五角场大学路,属于“商业+生活”综合街道,需要考虑商业外摆设施不影响居民日常通行,街道空间划分与两侧用地协调,并考虑分时分享。油烟较大的中餐店铺等,也应该相对少一些。
常年有游客打卡、各类时尚店铺云集的上海外滩源地区,属于“共享街道”。“圆明园路既可以走车也可以走人,以行人为主,地面铺装了小石块,开车经过可能有点‘疙疙瘩瘩’的感觉,但这种铺装让车速不会太快,保证了车和人在这条路上一起行进时的安全性。”葛岩说,“道路铺装要先保证舒适,也要从无障碍的角度看,考虑老人、孩子。弹格路推轮椅就不是特别舒适。要兼顾不同的需求。”
《街道设计指南》在《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提出四项街道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新总结了四项原则,其中“因地制宜,注重地域特色”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海拔、地形、滨水等不同地貌特征和光照、气温、降水、风力等不同气候特征,结合地域文化,并区分新建和改建街道的不同情况,根据实际需求形成设计方案。
近年各地不断涌现的所谓“网红城市”,从2023年的淄博、榕江、天津到今年的“尔滨”,各地风土不一样,映入人们眼帘的就是彼此有着差异的街道景观。葛岩提到,不同城市的街道空间基础条件不一样,涉及城市规模、地理、气候等,哈尔滨这样的东北城市要考虑冬天街道结冰问题,南方很多城市的街道则要把遮阴视为一个重点。
步行友好的城市街区
《街道设计指南》引出的一个焦点问题,与大城市中心区老街道的宽度有关,这也是人们近年有比较深切身体会的一件事。老街道本身不宽,人们常要步行通过,但两侧的人行道非常窄。
《街道设计指南》提到,按步行、非机动车、公交车、其它机动车的优先次序,对街道进行合理的空间和路权分配。葛岩告诉第一财经,整体化的设计理念对优化街道设计是很关键的,按以前的习惯,道路工程的设计范围主要是红线内,退界空间、建筑立面不是设计范围。在整体化设计的观念下,解决老街道人行道不够宽的问题就有很多思路,比如道路红线内是否可以借一点空间给人行道?老街道车速慢,车行道是否还能再改窄一些?
研究团队经过论证,城市支路单车道宽度的下限值可以定在2.75米,各级别道路的宽度下限值也作相应调整。我国目前的标准是城市次干路与支路宽度下限3.5米,比美、英、法、德、日和中国香港都宽,有调整空间。此外,路边占用人行道的市政设施也可以调整,腾出空间来给人走。
2019年,上海南京东路(河南中路至中山东一路段)正式启动改造步行街,2020年9月正式开街。现在游客从人民广场一路逛到外滩,在河南中路路口会看到红绿灯切换时人潮涌动的壮观场面。葛岩提到,十多年前他们在做《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研究时,这一段还是车行路,研究团队把这段路作为一个重点案例。“这样一段特别重要的公共空间,当时街道断面是9/1开,90%宽是车行道,只有10%是给人的,比例不适配。由于人流量大,很多人都走到车道上,很危险。我们当时提议应该改造成步行街,把南京东路步行街延伸到外滩。后来又在市、区共同努力下,终于推动完成了这段的改造。”
葛岩认为,城市中心区形成步行街区是必然趋势,不是一条街,而是一个街区,是一张网。以前的道路设计优先考虑车,分配空间时先满足机动车的通行。划车道时,剩一点给人行道,这种思路导致人走得不舒服。《街道设计指南》的目标,就是让更多的人可以走到街道上,因为步行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武康大楼所在的区域,涉及衡复风貌区和武康路历史文化名街,当下是上海网红流量最大的区域之一。这一带“街区可漫步”“建筑可阅读”,已经成为中外来客的共识。回顾它的“网红历史”,《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落地实施的一个关键项目,就是武康大楼斜对面、天平路淮海路路口的街角设计。因为是拍摄武康大楼全景的最佳拍摄点,这处街角前几年引入专业设计团队进行了风貌整治,从地砖、树木到街边设施都做了精细化考虑。
这处打卡点在改造时也采取了“小半径”概念,也就是调整道路的车行转弯半径。“按现有标准,为了车快速高效转弯通过路口,道路要预留一个转弯半径。从安全和道路资源优化角度考虑,《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和《街道设计指南》都提出了把转弯半径变小。武康路的改造,把半径变小之后,车行弧线变‘尖’了,多出来的街角空间就成了游客可以站上去的武康大楼打卡点。这是一个服务于旅游和安全的成功设计。”葛岩提到,类似这种网红街道,未来都应该做适应性改造,把步行空间尽量拓宽一些。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佟鑫
文旅产业与城市更新 相关阅读 百姓话思想|社区美好生活“新”土壤 05-14 09:16 陈吉宁龚正等上海市领导分赴16个区检查帮困送温暖工作,看望困难群众党员,慰问基层工作人员让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城市温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02-06 22:28 专家共议可持续城市建设:建筑业绿色转型和优化城市规划布局非常关键2023-10-30 10:38 矶崎新与未来城市:建筑师就是在创造与破坏间开辟疆土
“实际上,以一种城市级的规模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它背后的强大的资本、技术力量,对所有的自然演变和当地文化都可能是摧毁性的。”
艺术市场新生态观察 文旅产业与城市更新 2023-08-28 11:37 对标纽约、巴黎的一线城市,也应吸收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宜居城市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生活在当地能有比较好的居住体验;无论出门办事还是休闲散步专业在线股票配资网,抑或是当下国内热门的citywalk,都能有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
经济人的人文素养阅读 文旅产业与城市更新 2023-07-21 11:29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
Powered by 启灯网|按月按天配资官网|正规实盘炒股配资网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